久久久久久精品免费不卡,嫩草伊人久久精品少妇AV,免费在线看一级黄色网站,国产一级 片内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日韓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区

微博 | OA入口

小編薦書|寸草春暉,在家給老北京來場寫生吧!

2020-03-04 11:13

疫情當前,在“好吃懶做”就可以為國家做貢獻的特殊時期,我們將會每天推薦一本圖書,幫助你和孩子一起成長!

 微信圖片_20200304110337.jpg


放下懷舊又如何

作者:五月

 

忘掉種過的花

重新地出發 放棄理想吧

別再看塵封的喜帖 你正在要搬家

……

 

有一次,和香港朋友聊起消逝的北京胡同、老伍的寫生,她說這讓她想起一首香港老歌,名叫《喜帖街》。


香港島中心灣仔附近的利東街,集中了好多印刷店,從1970年代開始印刷喜帖,是香港人籌辦婚禮的必到之地,所以俗稱 “喜帖街”。2003年,受商業項目影響,這條象征著喜氣和幸福的老街面臨拆除和重建,商戶和市民紛紛反對。音樂人為此創作了這首歌曲,在港人中引發了強烈的共鳴,也引起了人們對城市的反思。

 

我和老伍編輯這套拾光寫生”叢書過程中,也常常反思各種城市問題。對于舊城的保護,我發現無論巴黎、威尼斯、開羅還是香港,都曾面臨“喜帖街”那樣的遺憾,出版于1961年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也曾呼吁:“把房子補好,把人留下。”

微信圖片_20200304110349.jpg

很多時候,老房子、老街還是不幸被犧牲,成為經濟激增、城市演進、消費洶涌的代價,無可挽回。

 

老伍的寫生已經畫了12年,12年里,畫中的胡同消逝大半,多快啊,即便親歷,仍不敢相信,也不堪回首。

 

起初我跟隨老伍寫生,完全是出于好奇,一方面我這個繪畫的外行,想看看現場寫生是怎么回事,另一方面也是想了解北京人的胡同生活。我作為新北京人”在這座城市生活了十幾年,從來沒住過胡同。

 

但走過了,看完了,聽說了,覺得許多人和事不記下來實在可惜,所以才漸漸形成了幾篇側記式文字。那些在胡同里認識的街坊,有的人還成了朋友,常常走動。

 

2016年春天,大家開始為老伍寫生的出版而忙碌起來。書稿編輯的過程非常艱苦,一遍又一遍地調整、修改、校對……似乎有始無終。在反反復復端詳那些寫生的時候,常常感嘆、唏噓,直到忽然有一天,我從“城”想到了“人”,總算有些釋懷——胡同沒了,老房子、老街沒了,但是還有人在呢,我想。

微信圖片_20200304110342.jpg


筑得起 人應該接受 都有日倒下

其實沒有一種安穩快樂 永遠也不差

就似這一區曾經稱得上美滿甲天下

但霎眼 全街的單位快要住滿烏鴉

……

 

與其沉浸在對城市的惋惜和疼痛之中,不如放下懷舊,去發現那些老街、老房子背后難以磨滅的東西。

 

這樣想著再讀老伍的畫和話,就發現里面不僅有風物,更有人情,最最普通的老百姓之間的情意。

 

林語堂先生當年說,北平最大的動人之處是平民。

 

記得小時候,我們家一直住的是平房,只不過不是北京那種四合院。那個大院里一共4排房子,房子外墻下邊半米多高是大塊的石頭,上面是紅磚墻。整個院20多戶,少說也住了七八十人,印象最深的是全院只有一根公共水管,接出來4個水龍頭,還是露天的。管道不完善經常停水,但我從來不記得有誰和誰為了搶水龍頭紅過臉。鄰居家做點稀罕吃食,隔著墻頭遞過來,誰有什么事在后窗戶下邊喊一聲就行了。我媽說有時候算得好好的,這月的錢夠花到月底發工資,可就差那么幾天我偏偏發燒,半夜去敲鄰居家的門借幾塊錢,鄰居總是會往手里多塞一點兒。


微信圖片_20200304110345.jpg


所有那些久別的親近和溫暖,歷久彌新,現在回憶起來仍能讓人熱淚盈眶,心潮起伏。每當老伍講起他小時候的如意胡同 5 號,我也會想起我的鄰居們。

 

另一位新北京人”邁克爾.麥爾(Michael Meyer),從1997年起在北京前門胡同中住了10年,寫下《再會,老北京》一書,我在書中發現了同樣的情愫。這位美國人說:我并非慣于懷舊之人,但只要我一離開胡同,就會想念北京,這樣的感覺越來越強烈。我并非想念那些搖搖欲墜的建筑,而是想念貫穿于胡同之中、鮮活而又瀕臨消亡的生活方式。我想念那些“當時只道是尋常”、還沒來得及好好欣賞的事物,比如……

 

盼望有一天,當我向后輩講起北京的時候,他們也能如我聽老伍故事一樣感同身受;老糜、小姚、姚媽媽、程先生,他們的善良、本真和拳拳之心如果能象那些屋語門言一樣傳承下去,不也是北京之幸嗎?

 

謝謝老伍用他的寫生為我們留下的感動。

 

 

本文來自《老伍·拾光寫生》一書

 

 微信圖片_20200304110355.png

 

作者: 老伍

出版社: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7年1月 


編輯推薦

 

一城逝去誰追念,是光陰可撿拾。


作者簡介

 

老伍(伍佩銜)

1942年生于北京皇城根,愛北京、畫北京的人。60歲退休前是:重型機床裝配鉗工、廣告專業攝影師、企業形象設計師。1954年接受畫家張平良、楊先讓兩位教授,做人作畫理念:“用真善美的心,繪真善美的畫”。自2008年起,重拾畫筆,歷經十余年,游走于京城街巷、皇家園林,用普通的簽字筆,堅持實地實景寫生作畫。


內容簡介

 

本書以老北京風物寫生畫為主體,圖文結合展現北京之美。本書的調性定位于懷舊,充滿感情色彩,所繪場景有近一半已然變化甚至消逝,更引人思考。所以本書的文字內容以寫生志概念,為每一幅作品建一個索引,詳細寫明每一寫生場景的位置,過往歷史要點,變遷情況,匯集起來,猶如一本民間風物志,具紀錄意義。配手繪地圖標明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