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推崇天人合一的養生法則。“天人合一”中的“天”指自然界。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一天也有白天黑夜的十二時辰變化,人隨著自然界的變化形成了相應的生活習慣和作息規律。天氣變化時,人自然而然地增減衣物。太陽升起來了,人從睡眠中醒來,起床活動。到了晚上,人就會犯困,要睡覺。到了吃飯的時間,人會餓、會渴,自然就會找東西吃、拿水喝……這些看上去似乎很平常,其實正是順從自然規律,人體相應作出反應的表現,是天人合一的具體體現。
一天之中有十二個時辰,人體內也有十二正經,每條經絡都有各自所主的臟腑。人體內的五臟六腑與十二時辰是相對應的。每個時辰都有相應的臟腑在工作,在這個時間段里,人體內大部分的氣血都流注于相應的經脈。經脈內的氣血足了,對臟腑功能的調節能力就會增強,臟腑功能強了,生化代謝效率就高。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天地間陰陽也隨之變化,人體內工作的臟腑也不一樣。
遵循自然和人體生理的變化規律,在恰當的時間里做恰當的事,才能達到養生的最佳效果,這便是天人合一的養生境界。
比如說子時,這個時間段正是萬籟俱寂、萬物歸靜的時候,天地間陰陽交替,能量最大。此時膽經當令,氣血流注于膽經,是養膽護陽的最佳時間。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事情是臥床休息,這樣才能養膽護陽。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該睡覺時不睡覺,則容易影響膽內少陽之氣的生發。人體內膽氣不足,就容易出現口苦,看起來面色青灰、心事重重,辦起事來也會猶豫不決,而且膽功能受損還有可能引起其他部位的病痛,如心痛、脅痛等。再比如說午時,太陽當頭照射,天地間陽氣最盛,陰氣最弱,心經當令,氣血流注心經,此時小憩一會兒即可以滋陰養神、補氣養血、養心靜氣。反之,不注意休息,則容易導致心火過旺,引發口腔潰瘍,并會使人出現心緒煩躁、失眠多夢等癥狀。午間活動不睡覺,排出大量的汗,還會傷陰損血,不利于健康。
天人合一與飲食養生也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所吃的食物皆來自大自然,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食性。食性不同,滋補效果就不一樣。像甲魚、龜肉、銀耳、燕窩等這些都是陰性食物,它們可以達到滋陰潤燥的效果;而羊肉、狗肉、鹿肉、蝦仁則偏陽性,吃這些食物則可以壯陽健體。所以研究食物的性質和特點,利用飲食來調養身體、防治疾病,也是天人合一的具體體現。
天人合一的飲食規律,還表現在飲食要與自身所處的自然環境相適應。各地區的飲食習慣常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南方有些地方氣候很潮濕,當地人就養成了吃辣的習慣,因為辛辣食物能夠驅除體內的寒濕,從而防病護體。而北方氣候比較干燥,體內的燥陽之氣比較足,再吃辣的食物會受不了,所以北方人吃辣較少。
除了地域差別,氣候也是影響飲食的重要原因。冬天冷的時候,人愛吃熱騰騰的食物,如火鍋、涮肉等;夏天的時候則熱衷于涼的食物。這些都是天人合一在飲食養生中的體現。所以,人的飲食習慣要根據食物的特性、地域的特點、氣候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這才合乎天人合一的養生理念。
面對大自然,人如滄海一粟般渺小,但只要我們學會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摸清自身的生理變化特點,因時因地進行養生,就能達到自然與人體的完美融合,健康長壽便不是什么難事了。
主編:王靜
責任編輯:黃維佳 瞿 昕
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內容簡介 養生不僅要符合一年四季的變化,還要符合一日十二時辰的規律。《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著作,也是一部現代人應該了解的養生經典。本書以圖解的形式,形象生動地告訴人們如何借助《黃帝內經》的養生理念,利用人體的經絡和生物鐘來保養我們的身體。 全書共分為十二部分,每部分對應一個時辰,每個時辰對應一條經脈,每條經脈又聯系著相應的臟腑,向人們清楚地解析了應時養生的秘密,從而揭示了健康長壽的真諦,是廣大群眾進行科學養生保健的指導讀物。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