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寫作讀本·AB卷》
A卷 阿來編 B卷 劉華杰編
定價:48元(A卷)68元(B卷)
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當今世界,生態災難和環境危機的普遍激化,促使越來越多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到技術和技術的發展問題上。人們提出:是人控制技術,還是技術控制人?技術是人的解放者、還是人的奴役者?技術是“救世主”、還 是“魔鬼”?人是技術的創造者,還是它的創造物?技術將把人們引進“天堂”,還是將把人們推入“深淵”?……圍繞著這些問題,爭論越來越激烈,參加爭論的人士越來越多,涉及的領域和范圍越來越廣泛。
人們在自然科學中提出疑問和形成概念是為了建立盡可能精確和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而工程科學的目標則是具體實現技術系統和技術過程。 盡管目標不同,但這兩個領域的基礎研究都力圖通過適當的實驗安排,盡可能明晰清楚地研究特定的對象,并用相應的數學語言加以表述。從邏輯學的角度看,這兩種研究所用的表述都具有條件命題的特點,它們說的是假如遇到一定的原因(前提),物理世界就會出現一定的結果(結論)。基于對這種規律性關系的認識,就可以通過人為的控制和干預,造成一定的原因,從而導致人所期望的結果。
這種自然關系可以為任何目的服務。為獲得科學和工程知識而設計的經驗的和實驗的方法,是為了精確表達所研究的過程。然而,這些過程對人們利用它們去達到什么目的是沒有選擇性的。它們沒有方向感,只服從自身的規律,并不排斥人們對它們的任何可能的應用方式和應用目的。
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它一刃對著自然,一刃對著人類自己。而人類同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不斷進行著能量、物質的交換。技術對自然產生了什么后果,終究還是要反映到人類身上來的,所以,這把雙刃劍對著自然的那一刃,實際上也是對著人類自己的。
手執這把極其鋒利的技術雙刃劍的人類究竟怎樣運用、發揮手中利器的作用,將取決于他們自己的文化、道德、悟性、價值觀、使命感和責任感。簡而言之,取決于人的素質。這意味著注重成效的“技術主義”絕對不能取代深思熟慮的“人文主義”。技術與人文這兩種文化之間的對峙必須消除,二者之間的鴻溝必須填平。它們不應當相互排斥,而必須是一種互補關系。
當探討技術發展的意義和技術決策的標準時,離不開關于價值的、倫理的“人文主義”的思索;然而要為解決特定問題技術上可能的方案確定范圍,并預測某一些技術決策的物質后果,則必須由科學家和技術專家作出回答。
對宇宙和地球的演化來說,億萬年只不過是短促的一瞬間;和悠悠的自然界相比,人類還是一個十分幼小的孩子。玩弄著手中技術之火的孩子必須格外當心,火可以發光發熱,但也可以燒上身來。人類在利用技術之火為自己造福的過程中,切不可隨心所欲,滿不在乎,否則可能身陷火海,化為灰燼。
現代科學技術賦予人類的巨大力量,要求人類必須具備能與之取得相對平衡的高度自我控制能力。要取得這種力量與控制之間的相對平衡是極不容易的,這或許正是當代世界的現實常常令人進退維谷、步履艱 難的原因。要逐步逼近這種相對的平衡,將有賴于人們努力學習(特別是創新性學習),縮短、消除“人類的差距”,充分開發尚處于沉睡狀態的人類潛在的智慧。
本文節選自《自然寫作讀本 B卷》
阿來,當代作家,1959年生于四川省馬爾康縣,藏族,茅盾文學獎史上年輕獲獎者,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協主席,兼任中國作協第八屆全國委員會主席團委員。2018年8月,中篇小說《蘑菇圈》榮獲魯迅文學獎。
劉華杰,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研究方向為科學哲學、科學思想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博物學文化倡導者,植物愛好者。主要作品有《渾沌語義與哲學》《分形藝術》《檀島花事》《博物學文化與編史》《博物人生》《從博物的觀點看》《崇禮野花》《中央之帝為渾沌》等。作品曾獲得文津圖書獎、十大自然好書獎、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