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一生追求的夢想: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如今,雜交水稻已推廣到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也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
經歷過饑荒的袁隆平,他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解決糧食增產問題。1964年,他在秈稻田中找到了一株奇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1970年,在海南尋到不育野生稻,并命名為“野敗”;1973年,秈型雜交水稻實現了“三系”配套成功;到1995年,兩系法雜交稻研究取得突破進展;1998年超級雜交稻研究被列為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2017年,超級雜交水稻百畝示范片測產驗收,平均畝產達1152.3公斤,最高畝產達1209.5公斤,再次刷新了世界紀錄。

除了雜交水稻之外,袁隆平致力攻克的另外一個難題是“海水稻”的研發,2017年,開始在白泥地實驗基地進行耐鹽堿水稻篩選,研發主攻方向集中在雜交稻的配種育秧上。2017年9月,其中一個選育品種小面積測產最高產量達每畝620.95公斤。2018年6月,他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在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測產最高畝產超過500公斤。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為沙漠地區提升糧食自給能力、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區生態環境再添“中國貢獻”。
在“海水稻”取得階段成功、備受矚目的同時,質疑爭議接踵而來?!昂K尽迸c海水毫不沾邊,名不副實?大批良田都得不到充分利用,在產量低、種植難度大的鹽堿地試驗價值何在?“海水稻”耗費大量淡水資源?

但每一項科學成果,總會在不斷探索、試錯中產生;創新總與爭議并行,從而促進了科技進步。相信在未來,通過不斷觀察、實驗、探索,一定能找到了改變全人類糧食問題的另一種“可能性”。
稻穗“壓彎了枝頭”是幅美景,“瘦弱的”稻稈恐不能承受稻穗重量的無限增加,矮稈稻產量創新好似要遇瓶頸。尋找生物量更大的水稻品種就成為稻米生產發展的必然?!熬扌偷尽北銘\而生。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在現有優異種源的基礎上,運用突變體誘導、野生稻遠緣雜交、分子標記定向選育等一系列育種新技術,研發出2米左右的巨型稻,它具有株形高大,集散適中,葉挺色深,光合效率高,莖稈粗壯達到18.5毫米,抗倒伏,抗病蟲害,耐淹澇。

巨型稻
巨型稻有自己獨特的種質材料優勢,但畝產離水稻畝產世界紀錄還有一段差距,農民采用大眾化的種植管理方式可以輕松種出850公斤水稻。同時巨型稻株形高大,稀植,葉茂且冠層高,這就為蛙、魚和泥鰍等稻田養殖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具有適宜種-養結合的優勢。水稻新品種的研發,種養模式的試驗,無論是高產稻還是巨型稻,都在探索水稻發展和農民生產的新途徑。

人類改造水稻的腳步從未停止。直到現在,水稻仍舊養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未來,更多優質高產的新品種將會出現,更多地解決人的吃飯問題。人類對它的追求和改造,逐漸形成了獨有的種植文化,成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

水稻是美的,它因淳樸的外表、淡淡的飄香而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的??停骸暗净ㄏ憷镎f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更佳音”。人類對它的追逐這一穗穗壓低了桿的稻穗,一粒粒潔白的米,它陪伴著我們一代代、一輩輩,走過了漫長的歷史,它晶瑩潔一如從前。
(作者:寧遠,科技自媒體編輯/撰稿人,擅長科技人物訪談和科普文章寫作,撰文30余篇。)

微博